老舊小區“逆生長”的民生溫度
原標題:六年來,全市455個老舊小區實現煥新升級,超10萬居民得到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小美滿——
老舊小區“逆生長”的民生溫度
在仙桃的城市肌理中,老舊小區留存著城市記憶,承載著民生期盼。
歲月悠悠,煙火年年。時光,在眾多老舊小區刻下年輪,年久失修、設施老化、配套匱乏的“城市病”,一度成為居民心中的堵點難點。
從2019年起,我市對2000年以前建成的561個老舊小區全面啟動更新改造工作。從城區腹地到犄角旮旯,一場場關乎居住品質的城市更新行動如火如荼進行。
精準地“改”、用心地“繡”。來自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民生成績單亮眼醒目: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,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55個,惠及28153戶、超10萬居民,剩余老舊小區預計可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。
傾聽微心愿,改出幸福感
挖掘機進場疏挖排水管道,工人揮汗如雨破除坑洼路面。5月26日,干河街道規劃西區宿舍改造現場與當下升高的氣溫一樣火熱。
按照改造規劃,管道堵塞、道路坑洼、設施老舊等“老大難”問題將被徹底解決。更令人暖心的是,我市出臺《仙桃市城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實施方案》,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,在小區加裝了三部電梯解決老年人爬樓難,一鍵直達上下樓。
“環境變好了,大家都受益。”80多歲的居民劉明亮自發當起“監督員”,他的樓棟門前,工人們挖通一段排水渠,準備更換雨污分流管網。盡管施工階段暫時影響了出行,但看著家門口一天一個樣,劉明亮心里很舒坦。
更讓他覺得幸福感攀升的是,去年,小區加裝了電梯,他和老伴再也不用苦于爬樓梯。
平整寬敞的巷道、刷黑一新的路面、平穩運行的電梯、嶄新的非機動車棚、劃分有序的停車位……建成20多年的工商銀行宿舍同樣“逆齡生長”,小區改造不僅提升了居住環境,更讓安居變樂居。
以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變化”,以“小投入”促進“大提升”,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在開展雨污管網改造、水電氣網更新、管線規整入地、道路修建等基礎設施改造的同時,還注重傾聽居民微心愿,滿足居民在停車充電、運動健身、環衛保潔以及無障礙設施等方面的需求。
在工作人員一次次入戶走訪,一場場交心懇談中,全市455個老舊小區實現華麗轉身,更新改造小區道路27.3萬平方米,水、電、氣等各類老舊管線管道超過850公里,改造增設停車位近7000個,各類充電樁約9500個,增設安防、健身等社區服務設施超過1200個,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、安全感、獲得感。
留住煙火氣,鐫刻城市印跡
紡線梭子、黑白電視機、紅磚墻車間,走進杜湖街道1979街區,照舊修舊的復古元素,仿佛把人們的記憶穿越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1979街區濃縮著一段生動的仙桃工業發展史,而今重獲新生的老街,如同一本“無字之書”,默默記錄著歷史變遷,釀造著鄰里之間醇厚的人情味。
“那時候家家戶戶相互照應,感情很深。”居民嚴薇說,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,部門、街道與居民有商有量,設計了磚瓦印記巷、棉紡歲月巷和工業園時代巷3條特色巷子,把歷史記憶融入街區改造,保存住大家共同的回憶。
改造為“心”而動,居民因“新”而樂。在農資供銷宿舍小區,曾經斑駁的外墻換上“新衣”,亂搭亂建不見蹤影,平坦寬闊的路面上多了居民散步的身影,大家在一起談天說地、歡聲笑語不斷。
曾幾何時,下水衣是一招宿舍家家戶戶的必備品。經過改造,小區再也不用下雨“看海”。這次入汛后的強降雨,居民楊運環沒再穿著繁重的雨衣出門,省心又省力。
“以前最怕下雨,總想快點搬走,現在反而舍不得了,身邊都是熟面孔、老鄰居,環境卻大不一樣。”楊運環的感慨,道出了大家的心聲。
不搞大拆大建,注重精細管理,既改“面子”,也重“里子”,改哪里、怎么改,居民說了算,在共建共治共享中,畫好基層社會治理的“同心圓”,守住老舊小區的煙火氣、人情味。
下足繡花功,治理常態化
老舊小區是一個動態更新的過程,人人都當“好管家”才能行穩致遠。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創新老舊小區改造模式,豐富優化功能,推動改造由基礎類向完善類、提升類轉變,以繡花功夫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、特色鮮明的老舊小區改造新路徑。
哪些老舊小區能改?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將“成立小區黨組織、成立業主委員會、簽訂居民公約、同意拆違、同意出資、同意后期物業管理”作為申報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的前置條件,按照“成熟一個、推動一個”的原則,梯隊進行、壓茬推進,完善項目生成機制。
居民作為“股東”參與小區的建設,把小區的事當家事管起來。依托議事協商平臺,居民相互之間增進交流,形成了黨員當先鋒、居民全程參與的黨建引領自我管理工作機制,改變以往“老死不相往來”的局面,由“生人社會”回歸到“熟人社區”。
打開仙桃老舊小區改造的時光卷軸,一張張溫暖燦爛的笑臉,映照出美好生活新希望。當城市建設“破繭蝶變”與民生幸福“重磅加碼”交相輝映,宜居韌性的幸福底色也更加明亮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張鈺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